從土下的世界到田上的人,賴沛蓮眼底的農地工廠風景

撰文/ 孫維揚

「之前有彰化縣居民舉報工廠燃燒保麗龍,我就到工廠出風口吸很臭的廢氣,還感到頭暈。」地球公民基金會 (簡稱地球公民)山林國土組的賴佩蓮不乏考察農地違章工廠的經驗。她分享,當初居民聯合掛白布條抗議,才讓工廠願意改善。「但更多時候,當地是難以跟工廠抗衡的。」

除了彰化縣,根據地球公民統計,臺中市、高雄市、新北市皆是農地工廠的聚集區域。「像新北市的五股、新莊的農地違章工廠,通常是要到臺北市銷售而建立。」賴佩蓮強調,這些工廠只要在農地上且未合法登記,即屬於農地違章工廠。

除了實地考察,賴沛蓮也藉由地球公民與 g0v臺灣零時政府開發的「違章工廠回報系統」,協助民眾呈報近 300件違章工廠檢舉。不過她回憶,早在臺九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 (簡稱蘇花改)議題時,自己就開始接觸地球公民。

從東岸的地下文化,到全臺的田上工廠

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的賴沛蓮,因為蘇花改將貫穿宜蘭縣南澳鄉的漢本遺址,而與地球公民倡議工程變更。她表示當初參與,時任花蓮縣長傅崐萁曾説「到底是活著的人重要?還是成為歷史的人重要?」,網路上亦有「不在意死人骨頭」等貶抑漢本遺址的發言。

「建設和遺址是可以共存的!」賴沛蓮與地球公民都認同蘇花改,但也強調環境治理過程的邏輯要更謹慎。她說明,蘇花改只要修改部分工程即可兼顧漢本遺址,而非「安全與文化取其一」。她也在協助展現漢本遺址價值時,感受地球公民並非反對開發,而是著重審慎評估環境與發展,因此加入地球公民,開始研究農地違章工廠。

賴沛蓮認為,人類學強調長時間、耐心觀測人類相關的社會變遷,她因而培養出細膩觀察與提問能力,面違章工廠時更能瞭解當地農田的狀況。這樣我訪查農地違章工廠時,會跳脫單一的看法,找出當地開設工廠的成因、附近的環境樣態、居民的生活習慣,以此尋求最適合管理工廠的方式。」

多樣化侵蝕農地,不斷深根農地的違章工廠

農地工廠怎麼出現的?賴沛蓮指出,回溯至 1940年代開始,政府為了把人留在鄉村,鼓勵在農地上設立農產品加工廠。隨著臺灣主要產業轉變,工廠也朝不同領域發展,加上農地能隨意轉賣,卻無嚴格的管制法令,導致農地工廠逐漸增加。

為了管理農地工廠,臺灣2005年就制定工廠管理輔導法 (簡稱工輔法),2010年開始納管。但賴沛蓮強調,為了減少土地與運輸成本,許多場主選擇在鄰近市區、交通要道的農地建設工廠,卻沒有登記以規避排污與建設成本。直至現在,臺灣的農地違章工廠仍逐年上升。「現在估算已經有 4萬5千多家,比連鎖超商還多3倍!

臺灣工輔法自2010年開放農地工廠納管,然原訂 2012年的底線已經展延至 2022年。 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賴佩蓮指出,農地工廠經常包含經濟部認定的「中高污染產業」,直接威脅鄰近農田品質。她以皮革產業舉例,為了降低除汙成本,違章工廠經常偷接暗管,讓製程使用的廢水排放到渠道或農地,嚴重污染農田的土壤。此外根據他的她觀察,臺灣難以做到「灌排分離」,農地工廠廢水容易溢散,將重金屬殘留在灌溉渠道的底泥,再進入農田與農作物裡。「尤其中南部下游地區水量少,若農夫抽排水道或地下水灌溉,農田土壤汙染風險更高。」

除了水源,多數違章工廠因為沒有消防設備,起火時不僅難以控制,救災造成的污水與廢氣也會影響鄰近居民與農田。賴沛蓮以彰化縣一家橡膠違章工廠為例,當時工廠火災冒出的濃煙與救災的廢水直接進入附近的稻田,影響稻米的品質。於是地球公民蒐集附近的稻米,寄送給經濟部、彰化縣府等單位。「那時就問他們,你敢吃受到農地違章工廠污染的米嗎?」賴沛蓮直言,當農田被違章工廠污染,縱使產出的農作物不需銷毀,恐怕也是大眾健康的漏洞。

彰化縣農地違章工廠火災導致的濃煙與污水,直接損害鄰近稻田的品質。 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匯集上下監督力量,持續農工平衡的未竟之路

雖然農地工廠侵害環境與大眾,賴佩蓮不諱言,一般大眾經過農田,很難知道眼前工廠是否為農地違章,遑論感受它們的危害。但從侵佔臺灣農田面積即可知道嚴重性。

地球公民從內政部的土地使用分區資料比對,發現農地違章工廠已經佔用超過 4萬公頃農地,相當於 103個澄清湖。賴佩蓮還指出,違章工廠因為相同誘因,經常群聚建造,包圍鄰近的農地。除了遮蔽、噪音干擾更劇烈,污染外洩時農地完全無處可躲,所以臺灣的農地損失其實比目前數據更龐大。

至於大眾關注農地違章工廠並不強烈,賴沛蓮認為源自推動遇上多次阻礙,讓民眾深知農地違章工廠的嚴重性卻也逐漸悲觀看待。「但仍要持續推動,讓大家記得這個議題。」她說明,這也是地球公民發起連署,要讓政府知道在乎農地環境的大眾心聲。

除了連署,為了匯集農地違章工廠的檢舉,地球公民透過「違章工廠回報系統」,至今收到超過 1300件回報、舉報 462件、並讓 52件裁處斷水電。賴佩蓮分享,透過回報系統讓政府單位知道嚴重性,還可以監督是否有確實依照工輔法執行處置。「多件檢舉一起呈報,施壓力道變大,當地政府更不可能忽視。」

賴沛蓮坦言,政府非沒有給予農第違章工廠機會。從 2010年開始,已經延後兩次納管期限至 2022年 3月 19日,有時也會考量居民生計而以罰款等方式。但這樣其實對農地、鄰近居民、納管的其他場主不公平。她指出 2022年 3月 20日開始,農地工廠資訊將公開,政府應該進一步集中管理或是遷移,並對沒有登記的工廠斷水電與拆除,以免繼續危害農田

賴佩蓮認為,農地工廠與農地也非互斥,但需要群眾共同參與才能找到適當方式處置。 (攝影/ 黃紀晴)

如何處置納管的農地工廠,是往後要面對的難題。「我當然希望農地工廠遷離,但很多工廠關係當地生計,一夕之間拆除會造成衝擊。在監督政府落實管理時,我也提醒自己要看到不同農村的困境。」賴佩蓮分享自己研究農地工廠至今,已經不如當初堅持要農工分離。她說明,相對於拆除所有農地工廠,如何達到當地產業、生活生計、環境的多贏局面,才能實際解決臺灣農地上的農工衝突。

至於要持續到何時才能告一段落?除了地球公民持續討論走向,賴佩蓮期待政府至少要產生監督機制,有更系統化且完善的源頭管理,對於違規事件,嚴格審查與拆除。「可能那時候,我們才能放心退出這個議題。」

Tags: No tags

Add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