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小農與社區資源,謝昇佑展現農產加工多樣性

撰文/ 朱宛茵

問到創業的契機,現任好食機農食整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好食機)執行長的謝昇佑,毫不猶豫地點明自己發展的目標,「我想要的是社區裡小型且多元的加工模式。」而好食機2012年成立至今,已和22間以上的工作坊、合作社和農場等合作。在2019年推出輔導小型加工的計畫;2020年開始,他極力推動社區型的「共生廚房」,為小型的加工產業提供更多彈性與特殊性。但在這些堅定的理想與成果背後,謝昇佑有著與現在截然不同的過往。

圖一、好食機創辦人謝昇佑先生分享,自己少年時個性與現在差別甚劇。好食機提供

不怕麻煩惹上身 學運社運帶來的視野 

出生於嘉義鄉村的謝昇佑,笑著道:「我小時候常在田間玩耍,也不顧池子裡有什麼就往裡頭跳,被鄰居說怎麼會傻到去跳菱角池。」而在成長階段也有抽菸、打架或騎車鬧事等行為,展現出他毫無畏懼、容易惹「麻煩」的個性。不過,謝昇佑欣然接受自己的天性,後來成為學運的領頭羊也認為是個性使然,沒有感到半點意外。

但在述說社會運動的經驗時,謝昇佑收起笑容,嚴肅地表示自己極度關注社會議題,參加過像是野草莓、太陽花、反國光石化等多場臺灣社會運動。有機會到學校演講或參與活動,也會鼓勵學生多參與社運學運,擴展自己眼界。而在學運、社運的人群中,謝昇佑接觸過許多飽受社會主流壓迫的人們,正藉由這種方式來伸張自己的想法及話語權。他說到:「社會運動是結構中弱勢者最後的手段,過程中你會看到與想像中不一樣的事情。」因為這些經歷,「想要改變與推廣社區經濟」的理念便存於他心中。

成長過程如此不同的謝昇佑,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滿滿的NPO(非營利組織)、社運經驗,似乎也滿足他想回報給社會、關心社會的念頭。但他又怎麼走上創業這條路呢?

以創業展現出衷,成立好食機整合農食關係

針對創業,謝昇佑點出兩個原因。首先,過去長期在非營利組織和社會團體裡的他回憶,「經常面臨的問題是錢怎麼來?募款困難到都不想募款了。」因此他想到,既然要透過別人提供金錢援助,何不讓自己成為金錢的源頭?

接者,謝昇佑認為有90%的社會問題與經濟結構有關,社會運動只是回應這些問題。由於經濟結構的基礎正是各種企業,企業營運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大眾便以社運的方式去反應、解決。看透這樣的模式後,「那何不在商業營運初期就解決問題?」這是他最後得出的解答,也因此確信自己要走上創業。

至於農業為何成為他創業的基礎?即便家裡本身不是務農,農田的存在一路伴隨謝昇佑成長,說沒有感情是不可能的。看到親朋好友因為農產豐收而快樂、因為銷售問題而煩惱,再加上後來人生中的另一半在農場工作,更強化農業在他心中的價值。想為農友們貢獻一份心力的念頭,讓他結合「提升社區經濟」、「創業」、「農業」等面向,促成好食機的成立。

依照創立好食機的初心,謝昇佑展開許多計畫,由農食整合首當其衝。他解釋,從民國60年代中期,台灣農業出現產銷、食品安全及農村沒落等問題,小農因此面臨生計危機,大型加工廠也不敢承擔風險去接手小農不定量的訂單。久而久之,小農的產品販售越來越困難,甚至有些人被迫轉行、放棄農地。

而謝昇佑認為,農食整合就是將「農業生產」與「飲食者」統合在一起。好食機是以此為目標前進的公司,他感覺現在的消費者只注重食物外觀與精緻度,「和生產者的聯繫過於疏淺了。」於是他希望透過「農食混合」,試著讓消費者與產地、生產者重新連結,更進一步強調大家忽略的農業。

在2020下半年,農食整合計畫順利推出,結合6間農場與1位小型生產者,還與合農作食等文創活動一同合作,藉由流行的趨勢推廣農業的重要性。然而,單憑如此還不足以讓小農的產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為了提供小農更多的協助,加工產業成為謝昇佑新的目標。

結合社區情誼 展現農產加工多元性

對於「農產加工」,謝昇佑點明「農產與農產加工是無法分割的關係。」像是米、桂竹筍等農作物若不經過加工處理,就無法進入市場。此外,謝昇佑也希望藉由農產品加工「為食物本身賦予文化的意義。」他舉例,臺灣各地的醬油有不同的釀造法,就是因為文化牽涉其中,各種產品的出現,與該地區的文化互相牽連。

不只如此,謝昇佑對於研究社區經濟有一定興趣,才透過這個機會,希望從新的角度看待農產加工。以一間位於雲林、有著50年歷史的祥美餅舖為實例,謝昇佑看準餅類食物在臺灣的重大節日不可或缺,又和當地習俗相互影響,讓他決定與餅舖合作新的加工產品,進而強化社區型的經濟。

看似一種雙贏的加工合作方式,實際上仍要面對小農端的運銷問題。小農們現階段為了將產品順利銷售出去,必須大量生產來降低成本,可是在每年收成不固定的情況下,大工廠不願意冒著風險合作,後續的運銷連帶跟著出狀況。因此,謝昇佑開始協助社區型加工廠建立,期望培養出任何訂單大小與類型的加工方式都能合作的社區型加工廠,來處理小農的不穩定訂單,間接減少運銷問題。他表明「小型的農產加工能撇除產線已規格化的問題,盡可能增加雙方討論空間。」如此一來,與餅舖合作後,餅鋪不但能持續保有傳統手工的風味,而謝昇佑也能從中協助應付未來開發的新產品。

眼看計畫逐漸達成,談論未來規劃時,謝昇佑又提到「共生廚房」是2020年開始最重要的目標。共生廚房結合社區剩餘的生產資源,組織成彈性的工作機會,提供給地方媽媽、有工作空窗期的人。同時協助合作的小農解決過剩的農作物,具體的將「共生」展現出來。像是有小農種植出粉色的蘿蔔,但這種特殊性不被市場所需,於是謝昇佑決定以加工的方式讓它成為「粉紅色蘿蔔糕」,藉此處理了小農銷售不出的困境。

另類的加工型態似乎一直是謝昇佑想前往的目標,而他在加工產業上創造的多元性以及一路上的碰撞與努力,雖然改變了關心的型態,但內心的初衷至始至終都未曾改變!

圖二、共生廚房正式推出新產品前,舉辨的社區水餃試吃活動。好食機提供
Tags: No tags

Add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