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紀晴
打田日莊庭維拿著鋤頭在農地工作的身影。攝影/ 黃紀晴
(註:打田為農作物耕種前,將土壤翻覆、整理的工作)
訪談那日,我們從遠處就注意到水田邊有個皮膚黝黑、穿著迷彩上衣的少年家拿著鋤頭做田,心想這一定就是莊庭維(綽號黑人)。黑人是小農品牌「樹仔下」的創辦人,在宜蘭員山以自然農法耕種水稻,「今年是我第三年種田,第一年種兩分地,現在到三甲二。 」(註:每十分為一甲)
「樹仔下」的農地不是工整四方,而是類似梯田,形狀各異、高高低低。黑人解釋,這片田還沒有重劃,保留自然田埂,環境更加原始。然而,稻田水位調節因此較難管理,十分仰賴經驗。「這邊我的進水是從第一塊進來,一直到最下面的田都是吃這邊進的水,所以每塊田的進排水都要從頭調整。」聽著對調整進排水游刃有餘的黑人解釋,很難想像他是在兩年前由一名職業軍人轉職投入種田的。
返鄉從農種子被播下、發芽的故事
問到為何從職業軍人改當農夫,黑人回憶有位國中老師分享種田經驗的故事。「老師雖然説很累、很辛苦,但你可以看到他笑的很開心…我覺得那是他很珍貴的童年回憶。」這個記憶一直存在於腦中,讓他在大學念軍校期間開始思考自己未來想要的生活。
「那時我覺得種田要有一筆錢,可是我剛畢業什麼都沒有。」於是黑人決定畢業後先簽五年的預備役,一邊存錢,一邊拜訪宜蘭當地農友學習種田。而在服役最後一年,黑人順利找到一塊田,「我決定要試試看,剛好那個時間點也到了。」
樹仔下slogan堅定傳達黑人的理念,是帶給下一代自然的成長環境。樹仔下提供
堅持自然農法,保留土地盎然生機
「我希望這塊土地永續,我種完下一代的人也可以種。」黑人認為,所有人為的添加和干預,對環境都是一種剝奪,因此一開始種田,就選擇較嚴格的自然農法。自然農法以順應自然為原則,不使用農藥、化肥,透過大自然的相生相剋來防治病蟲害等,依照派別又有不同的操作要求。 而自然農法與有機農法的差異有像是苦茶粕、有機肥的添加,以及留種的環節。
以防治福壽螺為例,許多農民會使用天然的苦茶粕抵禦福壽螺侵擾水稻。「但苦茶粕到水裡會產生皂素,傷害像是蚯蚓、蝸牛等有黏液的生物,所以我不會用。」而黑人透過觀察與經驗,找出對抗福壽螺的方法,「福壽螺其實要在水裡才會吃稻子,所以就是靠水位控制。」黑人在插秧後等待數天再進水,雖然田地因為未淹水而長較多雜草、需要拔除,但能降低秧苗被吃掉的機會,再搭配自己抓福壽螺來防治。
除此之外,「留種」是黑人認為自然農法最重要的項目。在稻穀收割前,他會挑選生長較佳的水稻,留下種子請育苗場協助育苗,隔年再將秧苗種回,藉此培育出更適合這塊土地生長、更加優良的水稻。「我相信一年年篩選,品質、產量都會越來越好。」雖然這兩年還看不出明顯改變,但黑人也會持續耕作,與大地共生共榮。
這些順應自然的耕作方式,相對也需要付諸更多時間與精力,然而樹仔下在初耕前兩年產量並不佳,每分田只有收成250公斤稻穀,而他分享一般宜蘭有機耕種的收穫可到每分田500公斤左右。「做自然農法,種這樣兩甲對我來講已經很多了。如果這兩甲的田全部都以米賣掉,它的收益就那些…」於是,黑人也開始思考如何提升樹仔下的收益。
與友善加工廠合作,共創多樣農產品
「樹仔下」現在米加工產品包含玄米茶、米菓條等,在市集販售抓住消費者目光。樹仔下提供
「想做加工的最主要原因,是能增加單位面積產值;另一方面也增加產品多樣性。做品牌,東西多可以打到比較多客群。」目前樹仔下的米大約有20%做加工,這些加工品的利潤較高,在市集擺攤時也能吸引更多消費者。
不過自然農法、有機農產品的加工,為了避免與其他原料可能殘留的農藥相互污染,需要特別挑選合作的代工廠,「你要找加工產線也有有機認證,商品才可以貼有機標章,可是這樣的代工廠也不多。」若在現實面真的有困難,黑人也會退而尋找皆為友善農產原料代工的廠商。
在農友前輩的推薦下,黑人拜訪過幾間友善代工廠,還意外尋覓到新的代工廠合作開發出玄米茶。一開始,他先自己嘗試糙米的翻炒,找出喜歡的色澤與氣味,才開始尋找代工廠。在一次拜訪醬油工廠時,黑人發現他們有適合翻炒的機器,便開始了合作。「主要困難是跟代工廠溝通,因為我找的代工廠也沒做過玄米茶,就要一起研究。」經過好幾批測試、打樣,黑人與代工廠才總算得到滿意的成品。
而代工廠加工通常會要求一定基本原料量,而黑人以自然農法栽種的面積、產量都有一定限制。除了加工之外,後續的包裝、設計也是一筆開銷。「開發一個加工品出來,固定要花這些錢,有一定的囤貨,就比較麻煩。」
即使如此,開發加工品的過程並沒有讓黑人卻步,「我覺得友善代工廠和大型加工廠比較不一樣的,是友善代工廠的人通常比較有理念,也比較能體諒農民,原料量不用那麼大就願意幫你代工。」學習新事物的過程對黑人來說十分新鮮、有趣,而他也想透過與友善代工廠的合作模式繼續摸索、開發新的加工品。
以農村生活為起點,持續實踐更多可能
雖然自己成立「樹仔下」品牌,黑人笑說一開始只想著要種田,「我從來沒想過要創業、做品牌。」但收成後還要把米賣出去,建立品牌也能凸顯自然農法與他的理念。於是,黑人開始上課、學習行銷、創立公司行號,過程中認識了許多創業家才發覺自己也在創業。「其實我只要能在農村生活就好了。」
黑人回憶剛踏入農業、嘗試加工很多誤打誤撞,因此希望自己逐漸走上軌道後,也有能力幫助那些想種田、在農村生活的人。在銷售端,若「樹仔下」的商品需求量變大,平台可以協助其他自然農法耕作者銷售農產品,提供穩定收入,不須費心後續行銷。他也開始拍攝影片,在Youtube上分享種植水稻入門的技能,期待幫助更多有心踏入農業生產,卻不知如何開始的新手。
而在加工方面,黑人正構想著新產品的開發。除了米的直接加工,以米磨製成的米穀粉,在後續二次加工的成品更加多元。不同米種製作的產品風味、口感也不盡相同。黑人希望能藉由加工,讓自然農法種植的米有更多被認識、品嚐的機會,他也將持續在農村實踐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
Add a Comment